HOME
增加資產
準備退休
生活理財小撤步
保護所愛
圓夢計劃
財務健全
財務管理
失能險
失能保險.失能照護.失能扶助險.失能等級
失能給付
保險規劃

用失能險及政府資源 織起失能防護網

「失能」,往往讓人聯想起高齡者無法自理生活起居,需要失能照護人員陪伴的情景。然而,這並不是高齡人口的專利,根據衛福部統計,因為肢體障礙而導致失去工作能力、可能無法自理生活,因而領取身心障礙手冊的人口中,其實以45~65歲的男性人口占大多數,比率高達4成,而女性在過去幾年間因故領取身心障礙手冊增加比例遠高於男性,所以無論性別,「失能」都是很需要重視的議題。

 

以一般45到65歲的民眾而言,正處於一個為家人打拼、甚至正在經歷事業高峰的人生階段,一旦因為肢體障礙,喪失工作能力,或者成為生活無法自理的失能人口,不只會讓家庭頓失經濟來源,當事人的醫療費用、失能照護事項,都可能壓垮一個家庭。

 

善用周遭資源 織起失能防護網

 

根據媒體引用衛福部報告推估,以失能照護費用每個月5萬元左右來估算,1年開銷即有60萬元,若失能後存活超過10年,照護費用更達到600萬元以上。


除了經濟上的開銷,日復一日的照護,對家人心理、生理上可能造成的影響,都是讓人不得不預先為這樣的狀況,做好防護網,為無法預知的未來做好最佳準備。
 

運用政府資源 減少失能照護衝擊

 

所謂失能,是一般俗稱及保險用語,泛指因年齡、疾病導致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狀況。在政府認定上,須由專業醫療人員判定是否因為肢體、聽覺、視覺、智能等造成身心障礙,方能領取證明,獲得政府資源協助。


根據衛福部2018年統計,台灣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117萬人,占總人口比率 5.0%,比5年前的人數增加了4%。,其後續帶來的經濟、身心狀況影響,都很有可能讓人心力交瘁。
 

所幸,近年來政府已逐漸投入資源,結合地方政府、相關社群團體的能量,為當事人以及家屬提供相對應的服務,以分擔、減少相關衝擊。例如,衛福部1966專線即提供諮詢服務,打通專線後,通話前5分鐘免費,方便讓有疑問的民眾,了解各縣市政府的資源,或是要如何進行下一步的申請程序。


以台北市為例,對於青壯年失能者,經評估後,取得身心障礙證明,將可申請專業的居家復能服務、復康巴士等資源,由專業老師協助當事人恢復工作能力,此外,家屬也能夠申請相對應的喘息照護服務,以減少在家擔任照護者、造成沒有社交生活,因而影響心理的狀況。

 

此外,若經由專業醫療判定沒有工作能力,符合規定的話,亦可申請國民保險身心障礙年金、勞保失能年金、學生保險失能給付等。

 

預先做保險規劃 用失能保險為家人築一道防線

 

不只政府資源能提供協助,不少人已開始未雨綢繆,運用失能保險/失能扶助險規劃,做好風險管理,期望為家人提供更多保障。


根據媒體報導,統計前6大壽險公司今年前5月失能扶助險銷售超過29萬多張,估計整體業界可能超過30萬張,對照長照險約賣出2.6萬張,換算下來,等於失能險是長照險的11倍。


失能險/失能扶助險,是在去年通過保險法修正案,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「不歧視」原則,規定相關保險名稱不得出現「殘廢」字眼,皆改由「失能」取代。在失能認定上,保險公司將會依照失能表等級1-11級來判定失能給付理賠金額比率,其中失能等級1級最嚴重,失能等級11級失能狀況最輕微。


規劃上,建議尋找專業保險顧問諮商,就個人生命狀況、職業生涯發展、家庭及家族等多方向考量,以推估若不幸遇到失能狀況,失能給付是否能夠應付當事人所需要的醫療照護、生存費用等金額。


因為未來風險無法預測,我們只能預先做好最壞打算,並理解有多少社會資源、政府援助可以幫忙,千萬不需要由當事人、照護人獨自承擔,以免因為壓力過大發生更令人遺憾的事情。
 

 

read more